初步探究电转法用于modRNA细胞转染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电转法(电穿孔法)在修饰的信使核糖核酸(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特性。通过优化电转参数,实现了在HEK293和HeLa细胞系中高效的modRNA转染,并评估了转染效率、细胞活力及基因表达水平。本研究为modRNA在基因功能研究、细胞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引言
在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将外源核酸分子高效地导入细胞内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手段。其中,modRNA修饰技术的出现为基因表达调控、疾病治疗等多方面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而实现modRNA在细胞内的有效转染则成为发挥其功能的首要步骤。传统的细胞转染方法包括脂质体转染、磷酸钙沉淀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转染效率低、细胞毒性大等缺点。电转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细胞转染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初步探索其在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特性。
构建电转法转化体系的意义
电转法基于电场作用使细胞膜通透性瞬间改变,从而促使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相较于传统方法,电转法具有适用细胞范围广、转染效率较高等优点,在DNA转染等方面已有诸多成功应用案例。然而,将电转法应用于modRNA转染仍需要深入探究其转染参数、对细胞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便为modRNA在基因功能研究、细胞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
本研究选用了常见的细胞系,如HEK293细胞与HeLa细胞。HEK293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FBS)、1%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在37°C、5% CO₂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HeLa细胞则采用含15%FBS、1%谷氨酰胺的RPMI-1640培养基,同样在37°C、5% CO₂条件下培养。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用于后续实验。
2. modRNA合成
采用体外转录合成的方法制备modRNA。首先,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的DNA模板,在转录反应体系中加入T7 RNA聚合酶、NTP混合物以及修饰核苷酸等成分,在适宜的温度与缓冲条件下进行转录反应。反应结束后,利用无RNase的DNase I去除DNA模板,然后通过RNA纯化试剂盒对转录产物进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mod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与纯度,确保用于转染实验的modRNA质量符合要求。
3. 电转参数设置与操作
选用威尼德电转仪,设置多组电转参数进行实验。包括不同的电压强度(如100V-300V)、脉冲时间(如5ms-20ms)以及脉冲次数(1-3次)等组合。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收集,用预冷的电转缓冲液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合适浓度。将适量的modRNA与细胞悬液混合后加入电转杯,按照设定的电转参数进行电击操作。电击后,立即将细胞转移至预热的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点(如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收集细胞进行后续检测。
实验结果1. 转染效率检测
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odRNA的转染效率。在modRNA转录过程中,将荧光素酶基因序列整合其中。通过检测细胞内荧光素酶的活性来反映modRNA的转染效率。在转染后的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裂解后加入荧光素酶底物,利用酶标仪测定发光强度,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出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从而确定转染效率。
在HEK293细胞的电转实验中发现,电压强度、脉冲时间和脉冲次数等电转参数对modRNA转染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当电压为200V、脉冲时间为10ms、脉冲次数为2次时,在转染后48小时检测到相对较高的荧光素酶活性,表明此时的转染效率较高。而在较低电压(如100V)或过高电压(如300V)时,转染效率均明显下降。类似地,脉冲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脉冲次数不适宜都会导致转染效率降低。在HeLa细胞中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但最佳电转参数略有不同,为电压250V、脉冲时间15ms、脉冲次数2次。
2. 细胞活力检测
运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在电转后不同时间,向细胞培养孔中加入CCK-8试剂,在细胞培养箱中孵育一定时间后,利用酶标仪测定450nm处的吸光度值。根据吸光度值的变化评估电转过程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未电转的细胞作为对照,计算细胞活力百分比。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电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细胞活力。与未电转的对照组相比,在电转后24小时,细胞活力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较高电压或较长脉冲时间的电转条件下。但随着时间推移,细胞活力逐渐恢复,到72小时时,部分电转组细胞活力已接近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细胞对电转操作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过度的电场刺激仍会对细胞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
3.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转染细胞内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提取电转后细胞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然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qRT-PCR扩增反应。通过与内参基因(如GAPDH)的表达量对比,计算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odRNA转染后在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效果。
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成功转染modRNA后,细胞内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最佳电转参数条件下,转染后24小时即可检测到目标基因表达量的明显增加,并且在48小时-72小时内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通过电转法导入的modRNA能够在细胞内有效地进行翻译表达,发挥其基因调控功能。
讨论1. 电转法用于modRNA细胞转染的可行性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电转法在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结果显示电转法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能够实现较高的modRNA转染效率,并且能够有效调控细胞内基因表达。这表明电转法是一种可行的modRNA转染方法,为modRNA在基因功能研究、细胞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2. 电转参数的优化
电转参数对modRNA转染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通过筛选不同电压强度、脉冲时间和脉冲次数等组合,找到了在HEK293和HeLa细胞系中转染modRNA的最佳电转参数。然而,不同细胞系的最佳电转参数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细胞类型进行电转参数的优化。未来研究可以开发智能化的电转设备,能够根据细胞类型自动调整电转参数,提高转染效率并减少对细胞的损害。
3. 电转法对细胞生理状态的影响
电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细胞活力,但细胞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本研究发现,在较高电压或较长脉冲时间的电转条件下,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细胞活力逐渐恢复。这表明在合适的电转参数下,电转法对细胞的损伤是可控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减轻细胞损伤的方法,如优化电转缓冲液成分等。
4. 研究的创新与应用前景
本研究创新地将电转法应用于modRNA细胞转染,并通过优化电转参数实现了高效的转染效率。这为modRNA在基因治疗、细胞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探索新的modRNA转染策略,以克服电转法当前存在的不足,推动modRNA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电转法在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结果显示电转法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能够实现较高的modRNA转染效率,并且能够有效调控细胞内基因表达。然而,电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细胞活力的影响和电转参数的优化等。未来研究可以从减轻细胞损伤、优化电转参数和开发智能化电转设备等方面展开,以推动modRNA技术在基因治疗、细胞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研究为modRNA的细胞转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modRNA在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电转法在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初步探究电转法用于modRNA细胞转染
- 电转法(电穿孔法)在修饰的信使核糖核酸(modRNA)细胞转染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特性。通过优化电转参数,实现了在HEK293和HeLa细胞系中高效的modRNA转染,并评估了转染效率、细胞活力及基因表
-
- 探究胺基化碳纳米管用于细胞基因转染效果
- 胺基化碳纳米管(Amino-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AM-CNTs)在细胞基因转染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AM-CNTs介导的基因转染体系,实验验证了其在提高转
-
- 微毫秒脉冲电场下细胞DNA 转染仿真探究
- 微毫秒脉冲电场技术,对细胞DNA转染进行了仿真探究。研究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结合电穿孔方程、孔径变化方程及DNA摄取方程,分析了不同脉冲参数对细胞DNA摄取的影响。
-
- K562 细胞电穿孔转染效率的探究
- K562细胞电穿孔转染效率及其关键因素,通过构建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提升基因转移效率。实验采用多种参数优化电穿孔条件,并分析外植体处理和遗传转化策略的影响。
-
- 细胞铺板密度对 siRNA 转染意义探究
- 细胞铺板密度在 siRNA 转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转染效果和后续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系统的分析,揭示了细胞铺板密度与 siRNA 转染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
- 探究电穿孔和脂质体转染不同细胞效率
- 电穿孔法和脂质体法在转染不同细胞系时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两种方法在HeLa、CHO和293T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细胞毒性及适用性。
-
- 探究脂质体转染试剂细胞毒性大的成因
-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脂质体转染试剂细胞毒性大的成因。脂质体转染试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工具,其细胞毒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成分以及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析。
-
- 探究用电穿孔法转染昆虫细胞重组杆状病毒
- 电穿孔法将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转染至昆虫细胞的过程。研究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比较了电穿孔法与脂质体转染法的效率,并评估了子代病毒的感染能力。结果显示,电穿孔法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为重组杆状
-
- 探究心房肽 cDNA转染细胞对高血压调控
- 探讨心房肽(ANP)cDNA转染细胞对高血压的调控作用,通过构建微囊化ANP cDNA转染细胞体系,观察其对高血压大鼠模型的血压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 详细探究电穿孔法对水牛两种细胞的转染
- 电穿孔法将水牛脂肪干细胞(BASC)和成纤维细胞(BFF)进行基因转染,通过优化电穿孔参数,实现了高效的基因导入。实验结果显示,电穿孔法对早期代数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相对存活率。
-
- 人巨细胞病毒于转染细胞的复制机制探究
- 人巨细胞病毒(HCMV)基因重组质粒,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转染人成纤维细胞,结合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共聚焦显微技术,系统分析HCMV在基因编辑细胞中的复制动态。
-
- 用于阳性转染细胞亲和分选的方法及试剂盒
- 阳性转染细胞亲和分选方法及试剂盒,该方法通过构建一种基于细胞膜表面定位荧光蛋白标签的亲和分选系统,实现了对转染阳性细胞的高效分选。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细胞损伤小、适用性广等优点。
-
- 探究脂质体介导 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
- 脂质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NSCs)的最佳条件,评估了转染效率和EGFP的表达状态,为NSCs作为基因治疗载体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转染其它功能基因奠定基础。
-
- 电转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究
- 电转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细胞类型、电转参数、缓冲液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对基因转染和细胞操作的重要性。为提高电转效率、优化实验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之探究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的条件优化。从电穿孔的原理出发,详细分析了影响转染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场参数、细胞特性、质粒质量等。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优化电穿孔转染条件的策略,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因功
-
- HBV 全基因组克隆转染细胞系建立探究
- HBV全基因组克隆转染细胞系的构建过程及其特性与价值,采用高保真PCR技术扩增HBV全基因组,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导入HepG2和Huh7细胞,建立了稳定表达HBV的细胞系。
-
- 用于转染细胞分选的双顺反子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 通过优化双顺反子载体设计,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与紫外交联仪,实现高效基因共表达与靶细胞分选。实验验证了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功能,利用双荧光标记系统评估转染效率,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完成分选。
-
- 细胞RNA转染的建议
- 细胞 RNA 转染这一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了其原理、方法及关键要点。通过详细阐述实验前的准备、转染过程中的操作技巧以及转染后的监测与分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且专业的建议。
-
- 探究 RNA 转染实验效率低下的缘由
- RNA 转染实验效率低下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多个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包括 RNA 质量与结构、转染试剂特性、细胞因素以及实验操作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影响 RNA 转染效率的潜在因素。
-
- 宫颈细胞系化学电穿孔转染效率的探究
- 宫颈细胞系,深入探究化学电穿孔转染效率。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分析多种因素对转染的影响,包括电穿孔参数、化学试剂浓度等。研究结果为优化宫颈细胞系的转染方案提供关键依据,有助于推动相关细胞生物学与基因治疗领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