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动物内脏中的铅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质的变差,以及农药和激素在养殖业领域的不规范使用,动物内脏的安全性受到质疑。《GB 5009.1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铅的含量及检测方法。通过微波消解方法对动物内脏样品进行前处理,有利于石墨炉原子吸收对样品中铅元素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新仪 TANK 微波消解仪,TK-12 赶酸器,分析天平(十万分之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铅空心阴极灯等
2.2 试剂
硝酸(68%),过氧化氢(30%),铅标准溶液(1000mg/L)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制备
将市场上买来的动物内脏样品,用粉碎机粉碎、混匀后备用
3.2 微波消解
称取已制备好的样品各取三组,每组质量约为 0.2g(精确至 0.1mg)。
将称好的样品,置于消解罐底部,加入 7mL 硝酸,然后将消解罐放置在赶酸器上 120℃ 预处理 30min。预处理结束后,取下消解罐,冷却,再添加 1mL 过氧化氢。静置 10min 左右, 待无明显反应后,组装消解罐,按照如下设置参数进行消解实验:
3.3 赶酸定容
冷却后取出消解罐,在赶酸器上于 150℃赶酸至 1mL 左右。消解罐放冷后,将消化液转移至 10mL 容量瓶中,用少量水洗涤消解罐 2 次~3 次,合并洗涤液于容量瓶中并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备用。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
3.4 配制标液
3.4.1 铅标准中间液(1.00mg/L)
准确吸取铅标准储备液(1000mg/L)1.00mL 于 1000mL 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5+95)至刻度,混匀。
3.4.2 铅标准系列溶液
分别吸取铅标准中间液(1.00mg/L)0mL、1.00mL、2.00mL、3.00mL 和 4.00mL 于 100mL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5+95)至刻度,混匀。此铅标准系列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μg/L、10.0μg/L、20.0μg/L、30.0μg/L 和 40.0μg/L。
3.5 标准曲线
波长 283.3nm,光谱带宽 0.4nm,滤波系数 0.1,灯电流 2.0mA。
曲线方程:[A]=K1[C]+K0
K1=0.0035,K0=0.0194
线性相关系数:0.99860
3.6 升温程序
4 结果与讨论
4.1 国标中规定了动物内脏中铅的限量指标
4.2 实验选用的五类样品均可以完全消解,铅的检测结果均低于国标中的限量值
4.3 回收率试验
称取已知铅含量且粉碎的猪心样品 3 组,质量约为 0.5 g(精确至 0.1mg),分别加入 1μg/mL的铅标准溶液 50μL,按上述微波消解法进行实验,测定其中的铅含量,结果如下:
加标回收率为 95.01%,测量结果的 RSD=1.51%,表明重复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GB 5009.1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2] 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注意事项
样品要尽量粉碎、混匀,选择压力较高的样品作为主控罐
标签:微波消解仪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日立应用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铅元素
- 日立应用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铅元素
-
- 应用方案┃土壤铅、镉元素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准确称取0.1~0.3g(精确到0.0002g)土样于50mL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少量水润湿,加入盐酸10mL,于通风厨内低温加热,
-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 全面解析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 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分析仪器,它结合了火焰原子化和石墨炉原子化两种技术,用于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
- 【仪电分析】食品中镉的含量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仪电分析】食品中镉的含量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 【仪电分析】食品中总砷含量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仪电分析】食品中总砷含量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B 5009.11-2024
-
- 酸脱蛋白-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中铅含量
- 酸脱蛋白-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中铅含量
-
- 解密生活饮用水中的铝含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应用
- 解密生活饮用水中的铝含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应用
-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溶出物中Pb含量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溶出物中Pb含量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