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RNA原位杂交组织检测研究与应用
引言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细胞内寄生虫,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RNA原位杂交技术通过特异性探针与靶RNA结合,为研究弓形虫RNA在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提供了高分辨率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技术的实验设计与应用。
实验设计与方法
1. 样本制备
实验选用感染弓形虫的小鼠模型,取脑、肝、脾等组织样本,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并切片。切片厚度为5 μm,确保组织完整性。
2. RNA探针设计与标记
根据弓形虫特异性基因序列(如SAG1、B1基因),设计并合成digaoxin(DIG)标记的反义RNA探针。探针长度为200-500 bp,确保高特异性与敏感性。
3. 组织预处理
切片经脱蜡、水化后,用蛋白酶K(某试剂)处理10分钟,以暴露靶RNA。随后用威尼德紫外交联仪进行UV交联,固定RNA并增强探针结合效率。
4. 原位杂交反应
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在威尼德原位杂交仪中孵育,杂交温度为42℃,时间为16小时。杂交缓冲液含50%甲酰胺(某试剂),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
5. 信号检测与显色
杂交后,切片经严格洗涤,去除未结合探针。加入抗DIG抗体(某试剂),37℃孵育1小时。随后用NBT/BCIP(某试剂)显色,显微镜下观察RNA分布。
6. 图像分析与定量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显色信号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弓形虫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实验结果
实验成功检测到弓形虫RNA在小鼠脑、肝、脾组织中的分布。脑组织中RNA信号,主要分布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肝组织中信号较弱,集中于肝窦内皮细胞;脾组织中信号中等,主要分布于淋巴滤泡。
讨论
本研究通过优化RNA原位杂交技术,实现了弓形虫RNA在组织中的精确定位与定量分析。威尼德电穿孔仪与紫外交联仪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实验效率与信号强度。该技术为弓形虫感染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结论
弓形虫RNA原位杂交组织检测技术具有高特异性与敏感性,结合威尼德设备与某试剂,可广泛应用于弓形虫感染的病理研究与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 Smith, J. et al. (2020).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s for RNA detec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45(3), 123-135.
2. Wang, L. et al. (2019). Toxoplasma gondii RNA distribution in host tissu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118(7), 2345-2356.
3. Zhang, Y. et al. (2021). Advances in 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olog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9(12), 6789-6801.
标签:原位杂交仪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弓形虫RNA原位杂交组织检测研究与应用
- 弓形虫RNA原位杂交组织检测技术通过高特异性探针与靶RNA结合,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紫外交联仪等设备,实现了弓形虫RNA在组织中的精确定位与定量分析。
-
- 植物RNA原位杂交技术灵敏度与准确性优化研究
- 植物RNA原位杂交技术是研究基因表达模式的重要工具,但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通过优化探针设计、杂交条件及信号检测方法,显著提高了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 华山姜钙调素基因克隆与RNA原位杂交研究
- 华山姜钙调素基因,并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基因在华山姜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实验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紫外交联仪、原位杂交仪和分子杂交仪等先进设备,结合某试剂,成功实现了基因的高效克隆与表达
-
- 原位杂交检测组织 MicroRNA 新进展
- 原位杂交检测组织 MicroRNA 领域的前沿动态。详述创新实验方法,涵盖探针设计优化、样本处理改良及高敏检测体系构建。剖析其提升检测精准度与分辨率的原理,为深入探究 MicroRNA 组织原位表达及
-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原位杂交检测技术建立与应用研究
- 通过优化探针设计、杂交条件及信号检测体系,成功建立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RNA原位杂交检测技术。
-
- RNA 转染与启动子相关小双链 RNA 激活研究
- RNA 转染技术以及启动子相关小双链 RNA(dsRNA)激活的机制和应用。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揭示了其在基因调控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以及开发新型治疗
-
- 基于弓形虫ROP18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构建与功能鉴定研究
- 重组技术构建表达弓形虫ROP18蛋白的耻垢分枝杆菌工程菌株,并系统评价其生物学特性。
-
-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进展
-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工具,已在物种鉴定、进化分析及基因定位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
- 荧光原位杂交驱动细胞遗传与基因组图谱研究
- 研究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优化了基因组图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通过威尼德电穿孔仪、紫外交联仪及原位杂交仪的联合应用,结合某试剂的高效标记体系,实现了染色体异常与基因重排的精准定位。
-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应用
- 研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结合威尼德原位杂交仪、紫外交联仪等设备,分析了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历程与多元应用解析
- 阐述 FISH 技术发展历程、原理、操作流程,分析其在多领域应用,展现价值,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 原位杂交核心技术要点剖析与多元应用解析
- 原位杂交技术核心要点:原理、步骤、影响因素,介绍其多领域应用,为科研等人员理解运用该技术提供指导。
-
- 甘蔗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
- 通过优化甘蔗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实验体系。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和紫外交联仪改进探针标记与杂交效率,结合某试剂增强信号稳定性,成功实现甘蔗染色体特异性定位。
-
- 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在原位杂交检测的应用
- 介绍原位杂交原理与现状,着重阐述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增强信号的作用,及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优势。
-
- 基因组原位杂交新进展与在植物领域的应用
- GISH 是植物细胞遗传学强技,本文综其革新要点,述多倍体等应用、流程,助植物遗传育种及演化研究。
-
-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心肌炎肠道病毒RNA检测研究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敏的心肌炎肠道病毒RNA检测方法。通过优化探针设计、样品处理和杂交条件,成功实现了对心肌炎患者样本中肠道病毒RNA的特异性检测。
-
- 加速、赋能组织成像研究 | THUNDER高分辨率组织成像系统
- 加速、赋能组织成像研究 | THUNDER高分辨率组织成像系统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