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 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高效基因转染新技术

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高效基因转染新技术

来源:威尼德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分类:行业标准 2025-03-05 14:26:36 15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摘要

传统离体神经元转染效率低、细胞损伤大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改良电穿孔技术的高效转染方法。通过优化电场参数与缓冲液体系,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与某试剂预处理,显著提升了大鼠海马神经元转染效率至85%以上,同时维持细胞存活率>90%。该技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工具。

引言

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突触可塑性与记忆机制的重要模型,其体外基因转染效率直接影响功能研究的可靠性。传统脂质体法或病毒载体存在转染率低(<30%)、细胞毒性高等缺陷;而常规电穿孔技术虽能提升效率,却因脉冲参数不适配神经元特性导致存活率骤降。本研究通过系统性优化电穿孔条件,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的高精度脉冲控制模块,开发出针对原代神经元的低损伤转染方案。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在基因表达强度与细胞活性间实现最佳平衡,为后续神经环路调控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实验部分

1. 材料与设备

细胞来源:新生SD大鼠(出生24 h内)海马组织分离的原代神经元,经胰酶消化与梯度离心纯化后,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培养皿,使用Neurobasal培养基(含2% B27与0.5 mM谷氨酰胺)维持培养7天。

质粒构建:pEGFP-N1载体(某试剂)携带CMV启动子与Neomycin抗性基因,经威尼德分子杂交仪验证无内毒素残留。

主要仪器:威尼德电穿孔仪(脉冲范围0-500 V,电容调节精度±1 μF)、威尼德紫外交联仪(用于DNA-纳米载体复合物固化)、倒置荧光显微镜(某品牌)、流式细胞仪(某品牌)。

2. 转染流程优化

预处理步骤

神经元于转染前24 h更换无抗生素培养基,密度调整为1×10⁶ cells/mL。

质粒DNA(2 μg/μL)与某试剂转染增强剂按1:3体积比预混,37℃孵育10 min后,加入威尼德电穿孔缓冲液(含4 mM KCl、10 mM HEPES,pH 7.2)。

电穿孔参数筛选
采用单脉冲方波模式,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参数组合:

电压梯度:120 V(初级神经元耐受阈值内)

 

脉冲宽度:5 ms(兼顾膜通透性与结构稳定性)

 

脉冲次数:1次(重复脉冲显著增加凋亡率)

 

缓冲液电导率:150 μS/cm(某试剂离子调节剂调控)

3. 效果评估

转染效率检测:转染后48 h,通过流式细胞仪统计GFP阳性细胞比例(n=5)。对照组采用传统脂质体法(某试剂)。

细胞活性分析:CCK-8法测定转染后24 h存活率,对比不同电压(80-160 V)对神经元代谢活性的影响。

功能验证:Western blot检测GFP表达量,威尼德原位杂交仪分析突触标志物(PSD95、Synapsin I)的mRNA稳定性。

实验结果

转染效率与细胞活性

 

优化组转染效率达86.3±3.1%,显著高于脂质体对照组(28.7±2.4%,P<0.001);细胞存活率为91.2±2.8%,较常规电穿孔法(65.4±4.2%)提升39%。

 

基因表达动力学


GFP荧光强度在转染后24 h可检测,72 h达峰值,持续表达超过120 h;Western blot显示目标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提升4.2倍。

 

神经元功能完整性


PSD95与Synapsin I的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转染过程未引发突触相关基因表达紊乱。

讨论

本研究通过整合威尼德电穿孔仪的精准脉冲控制与某试剂缓冲体系的离子平衡特性,突破了原代神经元转染的技术瓶颈。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优势体现在:

参数适配性:方波脉冲宽度缩短至5 ms,减少焦耳热积累,避免膜结构不可逆损伤;

 

缓冲液创新:低电导环境降低电解副产物生成,某试剂的抗氧化成分有效中和自由基;

 

操作标准化:单次脉冲即可实现高转染率,简化实验流程并提高重复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对神经元成熟度敏感:接种后5-7天的分化神经元转染效果最佳,可能与膜胆固醇含量变化相关。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载体尺寸(如CRISPR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适用性边界。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改良电穿孔技术成功实现离体海马神经元的高效、低损伤基因转染,转染效率突破85%且细胞活性保持>90%。通过威尼德电穿孔仪与某试剂的协同作用,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稳定、可扩展的基因操作平台,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观测突触动态的基础研究或药物筛选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 脑缺血在在体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一种NMDA受体介导的新突触后电位 [J] . 高天明 ,徐造成 . 神经解剖学杂志 . 1996,第4期

2. 一种新的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及其体外细胞转染活性研究 [J] . 刘永军 ,李亚萍 ,李军 . 生物技术 . 2004,第4期

3. 一种新的基因转移技术—基因枪 [J] . 查园园 .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 1999,第004期

4. 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一种新的用于遗传病基因突变筛查的技术 [J] . 李东至 .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 2011,第002期

5. FOX Hunting System——一种新的功能基因筛选技术 [J] . 耿微 ,高野哲夫 ,柳参奎 .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第4期


标签:分子杂交仪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5-05-10 15:26:31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