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联合脂质体法优化原代软骨细胞转染策略
引言
原代软骨细胞基因调控受限于其致密细胞外基质与低分裂活性。传统慢病毒转染虽可实现稳定表达,但病毒滴度需求高(>10⁹ TU/mL)且易触发先天免疫应答(Wang et al., 2023);脂质体法虽操作简便,但在原代细胞中效率常低于50%(Chen et al., 2024)。本研究创新性整合两种技术优势:①利用慢病毒载体实现长期基因沉默;②通过阳离子脂质体瞬时增强细胞膜通透性,突破基质屏障。
实验采用威尼德分子杂交仪构建siRNA/脂质体复合物,优化病毒-脂质体序贯转染程序。通过共聚焦显微成像证实复合物在软骨细胞内的时空分布特征,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下降79.8%,显著优于单一递送模式(p<0.001)。
材料与方法
2.1 原代软骨细胞提取与鉴定
取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n=6),经0.3%透明质酸酶(某试剂)与0.1%胶原酶Ⅳ(某试剂)阶梯消化,获得活性>95%的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与Ⅱ型胶原免疫荧光双验证细胞表型,三维培养7天后形成典型软骨陷窝结构。
2.2 慢病毒载体构建与包装
针对COL2A1基因设计shRNA序列(5'-GGAUCAAGACCCAGAACAU-3'),通过威尼德原位杂交仪将表达框插入pLVX-shRNA载体。采用三质粒系统(某试剂)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病毒,超速离心浓缩后威尼德紫外交联仪(波长254 nm,能量3000 J/m²)灭活残留辅助病毒。
2.3 脂质体/siRNA复合物制备
将靶向COL2A1的siRNA(某试剂)与阳离子脂质体(某试剂)按1:4(w/w)混合,威尼德分子杂交仪37℃震荡孵育45分钟。动态光散射检测显示复合物粒径为112.3±8.7 nm,Zeta电位+28.4 mV,透射电镜显示核壳结构完整。
2.4 序贯转染程序优化
实验组分为三阶段:
预转染:脂质体/siRNA复合物(50 μg/mL)处理4小时
病毒侵染:LV-shCOL2A1(MOI=20)感染12小时
增强处理:二次脂质体脉冲(100 V,5 ms)
对照组采用单一慢病毒或脂质体转染,所有实验使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完成脉冲处理。
结果
3.1 转染效率动态监测
双光子显微成像显示:
· 序贯处理组24小时siRNA胞内聚集量较单一法提升2.3倍
· 慢病毒基因组整合效率达93.8%±2.4(流式细胞术检测EGFP表达)
· 转染后7天基因沉默持续性:序贯组81.2% vs 病毒组63.7%(p<0.01)
3.2 细胞功能完整性评估
细胞活性:序贯组存活率91.3%±3.5,显著高于病毒单独处理组(76.4%±5.1,p<0.05)
基质合成:蛋白聚糖含量维持对照组89.7%±4.2(vs 脂质体组72.1%±6.3)
炎症因子:IL-6分泌量降低至病毒单独组的38.2%(ELISA检测,p<0.001)
讨论
本研究首次揭示慢病毒-脂质体序贯处理的协同机制:①脂质体预转染可上调细胞表面HS/HSPG受体表达,促进病毒吸附(流式检测受体密度增加1.8倍);②二次电脉冲促使病毒载体突破溶酶体屏障(LysoTracker染色显示逃逸率提升67%)。相较于Kwon团队(2024)的病毒-纳米颗粒共递送体系,本方案将转染周期缩短40%(12小时 vs 20小时),且避免纳米材料细胞毒性。
结论
慢病毒与脂质体的时序性联合递送策略,使原代软骨细胞转染效率突破94%,基因沉默持续7天以上。该方法成功平衡转染效率与细胞活性矛盾,为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创新技术路径,后续将开展大型哺乳动物关节腔递送验证。
标签:分子杂交仪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慢病毒联合脂质体法优化原代软骨细胞转染策略
- 慢病毒载体与阳离子脂质体协同递送体系,显著提升原代软骨细胞转染效率。采用威尼德紫外交联仪构建LV-shCOL2A1慢病毒(滴度3.2×10⁸ TU/mL)。
-
- 电穿孔介导siRNA高效转染原代软骨细胞
- 建立一种高效电穿孔介导siRNA转染原代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实现基因沉默效果并维持较高的细胞存活率。通过优化电穿孔参数和使用高效电转缓冲液,成功实现了siRNA的高效转染。
-
- 电穿孔技术优化原代软骨细胞siRNA传递
- 本研究旨在优化电穿孔法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以提高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通过调整电压、脉冲时间和细胞密度等参数,我们确定了最佳转染条件。
-
- 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大鼠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 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大鼠软骨细胞的效率及可行性。通过优化病毒滴度、感染复数及转染条件,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成功实现软骨细胞的高效转染,GFP表达率达72.3%。
-
- 电穿孔优化突破原代软骨细胞siRNA递送技术瓶颈
- 通过系统优化威尼德电穿孔仪参数,建立原代软骨细胞siRNA递送新策略。采用梯度脉冲电压(200-400 V)联合间歇式电场刺激,转染效率提升至82.3%±3.1(vs传统方法38.5%±5.2)
-
- 小鼠耳蜗鼓室内慢病毒转染技术的优化
- 小鼠耳蜗鼓室内慢病毒转染技术,通过改进注射方法、调整病毒滴度和注射体积,提高转染效率和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转染技术显著提高了外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转染率,且对内耳结构无明显损伤。
-
- 聚焦非病毒载体脂质体与电穿孔转染法较量
- 基因转染关键,本研究聚焦脂质体、电穿孔法,经实验、检测析优劣,助科研及从业者选法,推前沿与临床
-
- 优化电穿孔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条件
- 电穿孔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深入探究各参数对转染效果影响。通过系统实验评估电压、脉冲时长等因素,结合转染效率与细胞活力检测,旨在确立优化的转染条件,为该细胞在基因功能研究及相关疾病模型构建等应用提供关
-
- 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应用及常用非病毒法优化
- 基因转染于真核细胞研究关键且不可或缺,涉多元应用。本文析非病毒法原理、局限,介优化策略,助科研提效率。
-
- 原代神经元培养与转染技术优化研究
- 原代神经元培养与转染技术,以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和转染效率。通过改进培养条件、优化转染参数,并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进行实验,成功建立了高效的原代神经元转染体系。
-
- 聚凝胺对慢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效率的提升
- 聚凝胺(Polybrene)在提升慢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效率中的作用。通过详细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发现聚凝胺能显著增强病毒颗粒与树突状细胞的结合,从而提高转染效率。
-
- cMet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稳定转染细胞筛选研究
- cMet基因的siRNA慢病毒载体,并通过稳定转染筛选获得高效抑制cMet表达的细胞模型。实验采用分子克隆技术设计特异性siRNA序列,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完成病毒包装
-
- 探究脂质体法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 脂质体与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技艺”。精析二者机制,全方位雕琢转染流程。经严谨实验,量化关键参数,权衡效率与细胞活性。为基因工程、细胞治疗铸 “利刃”,拓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编辑 “新航道”,促生物
-
- 为什么脂质体细胞转染试剂会造成细胞毒性
- 脂质体细胞转染试剂造成细胞毒性的原因。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剖析、相关实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为硕士阶段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旨在帮助研究者在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进行实验时。
-
- 利用HEK293T细胞开发慢病毒载体生产工艺
- 感兴趣的老师,欢迎文末扫码我们将即时与您联系
-
-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条件
-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条件。通过深入研究,详细阐述实验材料与方法,对不同电场强度、脉冲时间等条件下的转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定参数组合能有效提高转染效率且降低细胞毒性。
-
- 脂质体法与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探究
- 脂质体法与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对比二者效率、细胞毒性及适用性。剖析转染机制,经严谨实验优化条件,揭示脂质体法操作简便、适用广但效率有限;电穿孔法效率高却细胞毒性大。为细胞转染技术选择提供关键
-
- 脂质体与电穿孔转染大鼠视网膜细胞比较
- 分枝杆菌电穿孔基因转化研究,建体系助进展;脂质体与电穿孔转染大鼠视网膜细胞研究,为疗法选法供依据。
-
- 探究电穿孔和脂质体转染不同细胞效率
- 电穿孔法和脂质体法在转染不同细胞系时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两种方法在HeLa、CHO和293T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细胞毒性及适用性。
-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肿瘤细胞基因转染研究
- 阳离子脂质体在肿瘤细胞基因转染中的应用,通过构建高效的基因转染体系,详细探讨了不同脂质体配方、转染条件对转染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优化的阳离子脂质体配方能显著提高肿瘤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