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细菌、微生物、病毒和生物毒素相关资料介绍(二)

细菌、微生物、病毒和生物毒素相关资料介绍(二)

来源:河南中检食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科技文献 2022-07-21 10:37:39 212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细菌、微生物、病毒和生物毒素相关资料介绍(二)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细菌、病毒和生物毒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伴随着人类共存并且能够对人体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的因素,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中,微生物、细菌、病毒和生物毒素时刻在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如何正确认知这些因素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堂课,对其有效的检测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河南中检食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Ccbiot-L16A,是检测常见微生物致病菌高效的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Ccbiot-L16A能够快速高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致病菌。

病毒

    病毒是生物界中Z小的一类生物,不具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增殖。病毒的直径在10~300nm,因而大多数病毒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病毒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微滤孔,故又称滤过性病毒。具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它在寄主细胞外时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可以制成结晶状态而不失其感染力,因而曾被视为非生物。当它侵染活细胞后,可利用细胞中的生命结构进行代谢和复制,在世代繁衍过程中表现出生物特有的适应现象,因而现多视为生物。但因其高度寄生性,它不可能是生物进化的起点,而更可能是一种退化的类型。

    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心的核酸和其外的蛋白质外壳(核壳)。与其他生物不同,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含DNA的称DNA病毒,含RNA的称RNA病毒。当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病毒核酸中包含的基因指导细胞的代谢机器并利用细胞中的原料和能量来复制病毒的核酸和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是与核酸复制有关的酶以及核壳蛋白质)。核壳具保护作用。许多病毒便是依靠这些病毒蛋白质(核壳上的或包膜上的)与特定的寄主细胞结合;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也是针对这些病毒蛋白质的。

    按照寄主类型,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动物病毒主要侵染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这包括多种人类常见疾病的病原体。一部分主要侵染其他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借节肢动物来传播的病毒也可在人体造成严重疾病如多种脑炎。植物病毒主要侵染有花植物,常给人类带来经济损失。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现已知寄生于细菌的病毒也可间接造成人类疾病,如白喉毒素蛋白实际是由在菌体寄生的病毒指导合成的。噬菌体还是分子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许多分子生物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得自噬菌体实验。

    病毒病属于人类Z常见的疾病,一部分病毒病的后果严重,而且目前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人们正在怀疑病毒可能引起人类肿瘤,因而病毒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毒素

细菌毒素 属细菌的代谢产物,种类很多:

① 白喉毒素,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质。其毒性表现为抑、制哺乳动物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该毒素是个酶原,经蛋白酶水解后,释放出分子量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后,余下的片段B才发挥毒性。其作用方式类似蓖麻毒素。

② 霍乱毒素,与小肠粘膜上的受体结合,不可逆激活膜上腺苷酸环化酶而导致分泌性腹泻(见环化酶)。

霉菌毒素(又称真菌毒素) 真菌产生的毒素。麦角菌分泌的麦角毒素人、畜食之即致病,但某些麦角制剂用作子宫收缩剂。黄曲霉毒素为强致癌物质,与肝癌发病有关,是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已经确定17种化学结构类似物。

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1)(1).jpg

    河南中检食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Ccbiot-L16A可快速检测微生物致病菌等常见食源性微生物致病菌,检测对象涵盖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蛋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与籽类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热处理散装即食、部分或未经热处理散装即食食品、其他散装即食食品、饮用水、餐具、食堂、学校、酒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农贸市场、大中型商超等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及企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Ccbiot-L16A的更多信息,请咨询河南中检食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微生物病毒生物毒素

相关产品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05 09:08:45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