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175周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斯蒂芬?黑尔(Stefan W. Hell)和威廉?莫尔纳(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获奖理由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光学显微技术无法突破一条极限:它永远不可能获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长更高的分辨率,这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然而,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使用荧光分子,巧妙地绕开了这一极限。他们突破性的工作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到了纳米尺度。
成果解析
埃里克?白兹格、斯蒂芬?黑尔和威廉?莫尔纳由于超越了0.2微米这个极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他们的贡献,现在通过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世界。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项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斯蒂芬?黑尔在2000年开发的STED显微镜技术。这项技术同时使用两束激光,其中一束激发荧光分子发光,另外一束将除了一个纳米尺寸之外的荧光全部猝灭掉。这样,通过一个纳米一个纳米地扫描样品,我们可以获得分辨率高于阿贝衍射极限的图像。
另一项工作来自于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莫尔纳,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单分子显微镜(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的基础。这项成果可以将单个分子的荧光打开或者关掉。科学家们对同一区域反复成像,每次只允许几个分散的分子发光。将这些图像叠加就获得了分辨率达到纳米尺 度的图像。在2006年,埃里克?白兹格首次使用了这种方法。
获奖者简介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们利用荧光分子为细小的物体“标记”,让它们在显微镜下变得五彩缤纷,轮廓清晰,使科学家能在显微镜下一瞥纳米级别的微小世界。
今天,纳米显微技术已经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科学家的发现在真正意义上扩大了科学家们的视野,从此以后,科学家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生物细胞内纳米级别的粒子运动的情况。他们可以看到微小的粒子是如何在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突触的,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帕金森症、阿茨海默症等等疾病的萌发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微小蛋白质粒子,还能跟踪胚胎分裂时单个蛋白质分子的运动轨迹。
参加问卷调研,领取精美小礼品!
8月底活动截止
届时答题满分的小伙伴会收到我们的小礼品
问卷答案的答案可以在之前的推文内寻找哦~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徕卡显微咨询电话:400-630-7761
关于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徕卡175周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 徕卡175周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
- 徕卡175周年: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干细胞研究
- 徕卡175周年: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干细胞研究
-
- 徕卡175周年:体视显微镜的历史
- 19 世纪现代显微镜制造技术的突破
-
- 徕卡175周年:入射光荧光显微镜的里程碑
- 徕卡175周年:入射光荧光显微镜的里程碑
-
- 徕卡175周年:显微图像分析简史——从电视图像分析仪到集成数字软件解决方案的定量显微技术
- 徕卡175周年:显微图像分析简史——从电视图像分析仪到集成数字软件解决方案的定量显微技术
-
- 用于深部脑内超高分辨率神经成像的超薄可见光OCT显微内镜技术
- 用于深部脑内超高分辨率神经成像的超薄可见光OCT显微内镜技术
-
- 徕卡175周年:落射荧光显微镜和反射对比显微镜
- 徕卡175周年:落射荧光显微镜和反射对比显微镜
-
- 前沿进展:用于深部脑内超高分辨率神经成像的超薄可见光OCT显微内镜技术
- 前沿进展:用于深部脑内超高分辨率神经成像的超薄可见光OCT显微内镜技术
-
- Artec 3D推出全新超高分辨率3D扫描仪——Artec Spider II
- Artec 3D推出全新超高分辨率3D扫描仪——Artec Spider II
-
- 显微图库 | 徕卡拍摄的多色图像
- 显微图库 | 徕卡拍摄的多色图像
-
- 化学过滤器技术亮点
- 化学过滤器技术亮点
-
- 徕卡正置显微镜Visoria系列开启显微新时代
- 徕卡正置显微镜Visoria系列开启显微新时代
-
- 新活体光片:徕卡显微系统通过整合Viventis显微技术,为其产品组合增加了前沿光片解决方案
- 新活体光片:徕卡显微系统通过整合Viventis显微技术,为其产品组合增加了前沿光片解决方案
-
- 流动化学“快车”与NMR“透视眼”:本科生的化学新探险
- 快来一睹如何在本科三年级教学中成功实践这流动化学实验课程
-
- 诺奖得主下村修都发现了什么?
- 文末有彩蛋\x0d\x0a??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