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徕卡175周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徕卡175周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

来源: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分类: 2024-08-22 17:15:12 172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图片来自网络)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斯蒂芬?黑尔(Stefan W. Hell)和威廉?莫尔纳(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获奖理由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光学显微技术无法突破一条极限:它永远不可能获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长更高的分辨率,这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然而,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使用荧光分子,巧妙地绕开了这一极限。他们突破性的工作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到了纳米尺度


成果解析

埃里克?白兹格、斯蒂芬?黑尔和威廉?莫尔纳由于超越了0.2微米这个极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他们的贡献,现在通过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世界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项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斯蒂芬?黑尔在2000年开发的STED显微镜技术。这项技术同时使用两束激光,其中一束激发荧光分子发光,另外一束将除了一个纳米尺寸之外的荧光全部猝灭掉。这样,通过一个纳米一个纳米地扫描样品,我们可以获得分辨率高于阿贝衍射极限的图像。


另一项工作来自于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莫尔纳,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单分子显微镜(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的基础。这项成果可以将单个分子的荧光打开或者关掉。科学家们对同一区域反复成像,每次只允许几个分散的分子发光。将这些图像叠加就获得了分辨率达到纳米尺 度的图像。在2006年,埃里克?白兹格首次使用了这种方法。


获奖者简介


斯蒂芬?黑尔(StefanW. Hell):德国人。196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阿拉德(Arad),199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主任,和位于德国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部门负责人。


早在2004年就与Stefan Hell合作推出了商业化4Pi超高分辨显微镜,开启了超高分辨产品商业化的先河。


2007年,他将STED专利技术授权徕卡研发STED超高分辨显微镜,推向市场后,该系列产品广受好评。


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美国人。1960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Ann Arbor)市,1988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伯恩市(Ashburn)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莉亚农场研究园区研究组长。


威廉?莫尔纳(William E. Moerner):美国人。1953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Pleasanton),1982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斯坦福大学哈里?莫舍化学教授和应用物理学兼职教授。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们利用荧光分子为细小的物体“标记”,让它们在显微镜下变得五彩缤纷,轮廓清晰,使科学家能在显微镜下一瞥纳米级别的微小世界。


今天,纳米显微技术已经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科学家的发现在真正意义上扩大了科学家们的视野,从此以后,科学家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生物细胞内纳米级别的粒子运动的情况。他们可以看到微小的粒子是如何在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突触的,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帕金森症、阿茨海默症等等疾病的萌发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微小蛋白质粒子,还能跟踪胚胎分裂时单个蛋白质分子的运动轨迹。

参加问卷调研,领取精美小礼品!

8月底活动截止

届时答题满分的小伙伴会收到我们的小礼品

问卷答案的答案可以在之前的推文内寻找哦~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徕卡显微咨询电话:400-630-7761

关于


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作为德国著名的光学制造企业,徕卡显微成像系统拥有170余年显微镜生产历史,逐步发展成为显微成像系统行业的领先的厂商之一。徕卡显微成像系统一贯注重产品研发和最新技术应用,并保证产品质量一直走在显微镜制造行业的前列。


始终与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推出为客户度身定制的显微解决方案。徕卡显微成像系统主要分为三个业务部门:生命科学与研究显微、工业显微与手术显微部门。徕卡在欧洲、亚洲与北美有7大产品研发中心与6大生产基地,在二十多个国家设有销售及服务分支机构,总部位于德国维兹拉(Wetzlar)。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5-04-15 17:10:03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