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石油催化剂中碳的含量
来源:钢研纳克江苏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文字数:1269
催化剂活性是催化剂的核心,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催化剂失活问题,这成为限制催化剂效率、影响石油炼制效果的主要原因。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催化剂积炭是降低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石油炼制平稳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
图1石油催化剂
积炭主要是指石油炼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单质和有机物,沉积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堵塞催化剂孔道,降低产品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或消失。另外,随着原料重质化加剧,为提高反应中重质油转化率,导致催化剂上积炭沉积增多,产品选择性变差。因此,准确测定催化剂积炭含量,可及时了解催化剂的积炭情况,判断催化剂使用性能和产品质量,对监控装置运行状况、保证生产稳定、 调整工艺参数、指导催化剂开发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使用高频红外法对催化剂中的碳进行了测定,对称样量、助熔剂、工作曲线等做了研究,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测出催化剂中碳含量。
图2 钢研纳克CS3500分析仪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 仪器:CS3500,钢研纳克;
2. 电子天平:灵敏度为0.1 mg;
3. 助熔剂:钨粒,纯铁(S<0.0005%,C<0.0005%);
4. 坩埚:陶瓷坩埚(超低碳硫含量<0.0005%);
5. 载气:高纯O2(99.95 %);
6. 动力气:普通N2(99.5 %);
7. 标准样品:见表1;
8. 待测样品:石油催化剂。
表1标准样品
1.2 分析原理
样品和助熔剂放置在陶瓷坩埚内,在高频炉内通氧气燃烧,样品中的碳生成CO?、析出,由载气携带进入红外吸收池测定燃烧气体中的CO?浓度,通过专用分析软件计算出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
1.3 实验方法
待仪器稳定后,使用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校准。
高频红外法:在坩埚中加入一定量的石油催化剂样品,加入纯铁和钨助熔剂,将坩埚放在坩埚托上,点击开始,软件中自动显示碳的测试结果。
2、结果与讨论
2.1 称样量的选择
样品是颗粒状,称样量较低时,称量误差较大,精度较低;称样量过高时,样品熔融不完全,导致结果较低且飞溅多。
2.2 助熔剂的选择
高频红外法测定样品在短时间内需要完全燃烧,试验中加入纯铁和钨助熔剂,纯铁和钨在高频作用下、氧气氛围中燃烧可释放大量热量,热量可以帮助样品中的碳短时间内完全释放。
2.3 工作曲线
由于没有专用的催化剂标样,选择不锈钢中碳的标准样品进行测定。以被测样品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与相应检测池的输出信号电压值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的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7,符合测定要求,见图3。
图3校准曲线
2.4 精密度及准确度实验
按照方法,样品+纯铁+钨助熔剂实验,数据见表2。RSD小于1.0%。
表2 石油催化剂中碳的测试结果
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者!
结论
本文对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催化剂中碳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催化剂中碳准确测定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其结果稳定性较好,测定结果满足客户需求。
-END-
来源 | 应用中心
| 联系我们 |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开发区前进东路158号
邮编 | 215300
电话 | 0512-83539999
网址 | www.ncs-instrument.com
邮箱 | jiangsu@ncschina.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石油催化剂中碳的含量
- 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石油催化剂中碳的含量
-
- 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铜中硫含量
- 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铜中硫含量
-
-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在纳米电极材料碳含量检测中的解决方案
-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在纳米电极材料碳含量检测中的解决方案
-
- 红外吸收法测定液体硅烷偶联剂中硫含量
- 红外吸收法测定液体硅烷偶联剂中硫含量
-
- 脉冲熔融-惰气红外吸收法测定氮化铝中的晶格氧
- 脉冲熔融-惰气红外吸收法测定氮化铝中的晶格氧
-
- 电位滴定法测定铜精矿中铜的含量
- 电位滴定法测定铜精矿中铜的含量
-
-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结构
- 其核心功能是利用红外吸收法快速、准确地分析样品中的碳、硫元素含量,具有分析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本文将详细探讨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设备的设计特点与应用价值。
-
-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用法
- 通过红外吸收原理,结合高频加热技术,这种分析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样品中碳硫含量,从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原料评估及环境监测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介绍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应用领域及操作注意事项,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这一先进分析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效率。
-
-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原理
-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应用前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先进仪器的操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